10月14日,《光明日報》理論版刊登了我校文學院潘定武教授的學術文章《戴震的民生理念》。文章從“努力解蔽為民生、修志以經(jīng)世利民、體情遂欲著《疏證》”三個方面闡述了戴震的民生理念。
《光明日報》2023年10月14日第11版
潘定武,黃山學院文學院教授,淮北師范大學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。安徽省教學名師,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徽學研究中心黃山學院分中心主任,黃山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,安徽省古籍辦《安徽古籍叢書》編審委員會委員,黃山市戴震研究會會長。主要從事古代文學與徽學研究,發(fā)表論文40多篇,其中CSSCI論文12篇(含集刊),出版專著4部。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《戴震年譜長編》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《文章學視野下的史記研究》、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項目《齊己詩注》等,目前主持安徽省教育廳協(xié)同創(chuàng)新重點項目《徽州經(jīng)學文庫第一輯:徽州詩經(jīng)學文獻叢刊》。
全文轉載如下:
戴震(1724—1777)是乾嘉時期著名學者,思想家。他秉持“國之本莫重于民”(《送巡撫畢公歸西安序》)的認識,始終不忘解民之蔽、為民富民,尤其呼吁統(tǒng)治者應當“體民之情、遂民之欲”。在清代中期,戴震深刻的民生理念尤為難能可貴。
努力解蔽為民生
戴震出生于徽州休寧隆阜的一介小布商家庭,家境雖然貧寒,父親戴弁卻能熱心公益。因為家貧,戴震只能入讀義塾,十八歲又不得不隨父行商東南贛、閩之地,爾后數(shù)十年,為了生計更是南北奔波。正是這種家庭環(huán)境和人生經(jīng)歷,使戴震不但習知民生疾苦,而且由衷地關注民瘼。
戴震的民生理念首先體現(xiàn)為努力為民啟智解蔽。戴震自敘“自十七歲有志聞道”,聞道的目的,則在于究明“古今治亂之源”(《與段玉裁札》),探索真正合于百姓人倫日用的義理。本此,戴震在刻苦自學和轉益多師中不斷增長學識、歷練思想,在努力去己之蔽的同時,也不斷解人之蔽。戴震認為:“自非圣人,鮮能無蔽?!狈踩私杂斜危皇巧顪\不同而已。解蔽的途徑,唯有學習:“惟學可以增益其不足而進于智?!保ā睹献幼至x疏證》卷上)在學習中努力做到“不以人蔽己,不以己自蔽”(《答鄭丈用牧書》)。不但要不為他人似是而非的錯誤所迷惑,而且要不斷地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,前者已屬不易,后者則更可貴。這正是戴震嚴謹求是精神的最好體現(xiàn)。??
傳統(tǒng)的中國最缺乏為民解蔽之人。戴震自幼志在聞道,且“抱經(jīng)世之才,其論治以富民為本”(洪榜《戴先生行狀》)。在他看來,富民的前提必在解民之蔽;解蔽之道,又唯有加強教育、不斷學習。戴震甚至認為:“雖古今不乏下愚,而其精爽幾與物等者,亦究異于物,無不可移也?!保ā睹献幼至x疏證》卷中)即便下愚之人,只要不斷學習,智慧日充,也能“雖愚必明”。某種意義上說,這是對“唯上智與下愚不移”的圣訓的勇敢超越。??
在戴震看來,教育的目的不但在于啟智,更在于提升道德修養(yǎng)。戴震反對理欲二分,強調理欲合一,認為合理的欲望即是天理,而欲望也需要節(jié)制。節(jié)制欲望,則需要明德修身。如同形體長大離不開飲食一樣,德行的完善則依賴于學問。不斷進學修德,則使“道德之盛,使人之欲無不遂,人之情無不達”(《孟子字義疏證》卷下)。??
考察戴震的教育觀,有兩點最可注意:一是認為凡民眾均可以而且必須通過教育得以啟智解蔽,二是視明德修身與日用飲食一樣,為“民賴以生”的內(nèi)在之需,將德育置于尤為重要的位置。在這種高度重視通過教育以提高心智修養(yǎng)的教育觀中,鮮明體現(xiàn)了對民生的關切。
修志以經(jīng)世利民
志在聞道的戴震,治學以文字考據(jù)為基點,廣泛關注典章制度、天文地理、數(shù)理歷算等關乎國計民生的內(nèi)容。在修纂《直隸河渠書》和《汾州府志》等地志著作中,更滲透了戴震經(jīng)世利民的民生理念。
乾隆三十三年(1768),戴震應直隸總督之邀,參與修纂《直隸河渠書》。戴震充分利用相關成果和自身對水地的深入研究,在學者趙一清等纂修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訂,使《直隸河渠書》成為內(nèi)容更加準確有序,也更便于水利和民生的有用之書。??
自乾隆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(1769—1771),戴震應山西布政使朱珪邀請,在山西先后編纂了《汾州府志》《壽陽縣志》等多部方志。在《汾州府志》等修纂中,突出體現(xiàn)了戴震嚴謹求是精神和務求切于民用的原則。戴震摒棄荒誕不經(jīng)和不切實際、徒求形式的內(nèi)容,調整體例,使布局務求合理。編纂過程中,特重“古今因革,山川形勢,政之體要,民之利病”,以使“志中之事,地事觀事存焉,求其切民用,達治道也”(《汾州府志序》)。在《壽陽縣志序》中,戴震又聲言:“一州一縣咸各有志,俾沿革山川見歷代史者,于此可稽。因以近察政之體要,民之利病,故非通古今,明吏治,則撰次概不足觀?!笨梢姶髡鹪谛拗局校冀K將考察“民之利病”放在極重要的位置。戴震絕非將方志視為僅具史料意義的地方史乘,而是將其視為經(jīng)世濟民的用世之書,更將修志視為關乎國計、利于民生的要事。這種可貴的修志理論中,體現(xiàn)了戴震重要的民生理念。
體情遂欲著《疏證》
戴震先后著有《原善》《緒言》《孟子字義疏證》等哲學著作,而以《疏證》最為重要,也最能突顯戴震“體民之情、遂民之欲”的民生理念。戴震自稱:“仆生平論述最大者,為《孟子字義疏證》一書,此正人心之要。”(《與段玉裁札》)《疏證》顯示了戴震對民眾生養(yǎng)之道的深刻體認和對民眾合理欲望的熱切關注。他認為,天理、人欲絕非對立,合理的人欲即是天理,統(tǒng)治者必須“體民之情、遂民之欲”。??
在戴震看來,仁者應該能夠推己及人、以情絜情,遵行平恕之道,具有生生之德:“仁者,生生之德也;‘民之質矣,日用飲食’,無非人道所以生生者。一人遂其生,推之而與天下共遂其生,仁也?!保ā睹献幼至x疏證》卷下)。然而,“今之治人者,視古賢圣體民之情,遂民之欲,多出于鄙細隱曲,不措諸意,不足為怪;而及其責以理也,不難舉曠世之高節(jié),著于義而罪之……人死于法,猶有憐之者;死于理,其誰憐之”。這就是戴震深刻揭露的“后儒以理殺人”(《與某書》)。這種滿口“天理”而無視民生疾苦之輩的最可怕之處,無疑在于“其繩以理嚴于商韓之法,故學成而民情不知。天下自此多迂儒,及其責民也,民莫能辯,彼方自以為理得,而天下受其害者眾也”(《與某書》)。“彼方自以為理得,而天下受其害者眾”,看似只是不自知的無意之過,實則是對民生的冷漠無情、麻木不仁,是深受“存天理、滅人欲”思想毒害而習非成是的表現(xiàn)。所以戴震強調:“今人無論正邪,盡以意見誤名之曰理,而禍斯民,故《疏證》不得不作?!保ā杜c段玉裁札》)因此,不僅普通民眾需要解蔽,知識階層同樣需要解蔽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《孟子字義疏證》不僅是戴震民生理念的結晶,也是其憂患精神的結晶。??
戴震一生,“治學不為媚時語,獨尋真知啟后人”(楚圖南題戴震紀念館語),坎坷困頓之中,始終以天下為己任;嚴酷的專制之下,毅然為民解蔽、維護民生。這無疑是真正的學者、知識精英應該具有的思想情懷。??
約一百年前,梁啟超等學人高度推崇戴震為“前清學者第一人”,其思想“為中國文化轉一新方向”。戴震的民生理念承續(xù)先儒,更融入自身的深刻思考,具有獨特的思想價值。戴震的民生理念是其哲學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,也是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閃光因子。發(fā)掘戴震民生理念的豐富內(nèi)涵,可以彰顯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魅力,也彰顯了文化自信。
(撰稿:宣傳部 趙睛;審核:宣傳部 徐德平;責任編輯:宣傳部 趙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