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滿足大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,3月10日晚,馬克思主義學院德法教研室組織師生在逸夫綜合樓5602室開展經(jīng)典共讀活動。本次活動的共讀教師是孫海霞,活動由22級漢語言文學專業(yè)的劉念稀同學擔任主持人,來自23級智能制造、23級應用心理、23材料科學、22級旅管(對口)等不同專業(yè)同學共30余人參加了活動。
本次共讀書目是法國作家雨果的《悲慘世界》?!侗瘧K世界》集中反映19世紀上半葉法國的社會狀況和下層民眾的悲慘命運。主人公冉阿讓因饑餓偷面包而成為苦役犯,一生為資產(chǎn)階級的國家機器所不容,不斷遭遇厄運和磨難,但始終保持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和剛毅,并在救助窮人和保護弱者中展現(xiàn)出崇高人格。
活動中,同學們自信地各抒己見,熱烈地展開對話。汪愛琴、魯一恒同學為小說主人公遭受的悲慘命運鳴不平,控訴資產(chǎn)階級的法律和社會偏見;主持人劉念稀同學請同學們注意歷史上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執(zhí)政兩個重要歷史事件對之后歐洲社會的深遠影響;武加強和丁泓森同學與現(xiàn)場同學交流了蘊含在故事寫作中的浪漫主義特質(zhì);尤傳奇和張子墨同學分別提出“故事中誰最慘?”“什么是善,什么是惡?”的問題,引起在場同學的熱烈回應。
孫海霞老師最后作點評發(fā)言。她指出,《悲慘世界》中對19世紀上半葉歐洲社會狀態(tài)和社會矛盾的描述有助于同學們對1848年《共產(chǎn)黨宣言》發(fā)表的社會基礎和階級根源有更形象、更深刻的了解。談到《悲慘世界》中的浪漫主義特質(zhì),孫老師指出這恰恰說明雨果還沒有找到改變勞動大眾悲慘命運的現(xiàn)實出路,時代呼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誕生。孫老師最后表示,同學們在討論中展現(xiàn)出積極的對話精神,見解新穎,思想活躍,聚精會神,令人欣喜和贊賞。
思想碰撞閃火花,心靈交流增情誼。本次經(jīng)典共讀活動在熱烈的交流討論氛圍中進行,師生們共同體驗了一場精神盛宴,同時增強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仰和自信,提升了同學們學習思政課的興趣和動力。
據(jù)悉,本次師生共讀為本學期德法教研室組織的首場課堂拓展活動,后續(xù)還會連續(xù)舉辦。
(撰稿:武加強 孫海霞;攝影:武雅利;責任編輯:朱凱波;審核:劉芳正 趙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