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鄉(xiāng)村振興戰(zhàn)略的不斷推進,農村地區(qū)的文化、科技、衛(wèi)生建設越來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。暑期,我校文化與傳播學院師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,組織三支暑期“三下鄉(xiāng)”隊伍前往安徽淮南、歙縣、金寨等地,利用專業(yè)知識,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。
齊聚淮南追憶紅色黨史
7月6日,在該院團委書記方婷婷、專職輔導員吳昊帶領下,學院遴選出8名學生赴淮南市,展開為期一周的安徽紅色黨史調研社會實踐活動。
首站,學子們踏入了大通萬人坑教育館,這里既是民族苦難的深刻銘記之處,更是歷史的見證者。實踐團隨后到達淮南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——淮南廖家灣革命紀念館。在這里,他們與廖氏后人、紀念館館長廖勝利進行了深入交流。
在“七七”事變爆發(fā)87周年紀念日當天,實踐團成員前往淮南上窯新四軍紀念林及陳列館,向新四軍烈士敬獻花圈并默哀致敬。
實踐團隊還走訪了安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標之一——壽縣小甸鎮(zhèn)。小甸鎮(zhèn)是安徽第一面黨旗升起之地,也是安徽第一個黨支部的誕生之所。實踐團先后探訪了小甸集特支紀念館、安徽第一面黨旗紀念園以及抗戰(zhàn)名將曹淵的故居。
經(jīng)過一周緊張且充實的調研實踐活動,實踐團的成員們紛紛表示,將以此次實踐活動為契機,進一步深入學習紅色文化,傳承紅色基因。
相約金寨學習紅色精神
7月5日,在專職輔導員李妍的帶領下,學院又一支團隊赴金寨開展關于紅色文化調研的三下鄉(xiāng)活動。
在實地調研期間,實踐團隊成員前往當?shù)攸h史縣志檔案局,采訪了黨史專家鄭賢杰老師,鄭賢杰介紹了金寨的黨史知識和紅色歷史,團隊成員認真做好記錄并進行整理,同時研讀當?shù)刭浰偷狞h史書籍,加強對當?shù)攸h史的了解。
團隊參觀了革命博物館、紅軍紀念堂、鄂豫皖紅軍紀念園、大別山紅色電影展覽館、紅二十五軍軍政機構舊址,收集與整理了當?shù)氐募t色故事,深入挖掘金寨革命精神。隨后,團隊抵達金寨縣大灣村,調研大灣村的發(fā)展變化以及所走的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(tài)相結合的獨特發(fā)展道路。
此次三下鄉(xiāng)活動不僅讓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了紅色文化,也讓他們更加堅定了理想信念,激發(fā)了他們的愛國情懷。學生們表示,將傳承和發(fā)揚革命精神,為革命老區(qū)的發(fā)展獻言獻策。
情系汪滿田弘揚魚燈非遺文化
為更好地加強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,文化與傳播學院“古韻新風 傳藝繪夢”暑期三下鄉(xiāng)實踐團隊于7月29日赴安徽黃山市歙縣汪滿田村展開了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活動,旨在探訪和傳承汪滿田村的魚燈非遺文化之美。
本次實踐活動以文化傳承為主題。在調研過程中,團隊成員在汪滿田村第九批駐村隊隊長胡健的帶領下,先后走訪了魚燈文化非遺傳承人汪勝娟、汪華武,深入探討魚燈的歷史淵源、文化內涵以及傳承發(fā)展現(xiàn)狀。汪華武先生詳細演示了魚燈制作流程,展示了臘竹在魚燈制作中的重要性。
通過這次實踐,團隊成員對魚燈藝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為后續(xù)的研究和推廣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。同時,團隊還參觀了魚燈工坊和文創(chuàng)工作室并進行交流學習。成員們對富含地方特色的文創(chuàng)產品產生濃厚興趣,紛紛表示要將這份獨特的文化傳承帶回日常生活中。
本次三下鄉(xiāng)活動,團隊成員積極參與傳承非遺魚燈文化、深入鄉(xiāng)村調研以及采訪非遺傳承人等活動,深刻體會到非遺文化之美以及技藝傳承的重要性。團隊成員胡太紅表示,對魚燈非遺文化有了新的認識的同時,也看到了非遺文化傳承中的困難和阻力。作為新時代大學生,將更加腳踏實地,用心聆聽非遺文化,為汪滿田村的魚燈文化傳承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大學生暑期“三下鄉(xiāng)”社會實踐引導學生走出校門、走向社會,了解社會、投身社會,是高校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,也是大學生鍛煉自身綜合素質、展現(xiàn)專業(yè)能力和學院風采的重要平臺?;顒又?,文傳學子深入社會基層,在實踐中受教育、長才干、做貢獻。他們表示,要將所學知識和實踐經(jīng)驗運用到接下來的學習中去,為實現(xiàn)鄉(xiāng)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(撰稿:文傳院張子欣;攝影:文傳院 暑期“三下鄉(xiāng)”隊伍;審核:文傳學院 鄭靜)